“搞林业调查,得像候鸟追季风——既要脚踏实地丈量每寸山林,更要想方设法让老办法‘长’出新翅膀。”国家林草局西北院科技处处长王周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林草监测数据说,语气里带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笃定与热忱。
从蹲守山林记录植被生长的“老调查”到智慧林草领域的“破冰者”,这位把论文写在西北大地上的“林草科技尖兵”,用20余年光阴诠释着“科技赋能”,让广袤林?;婪⑿碌纳?。

王周(左一)
破局者:让老手艺“长”上新翅膀
2018年盛夏,陕北某林区,王周猫腰钻进密不透风的乔木林,汗水顺着帽檐砸在摊开的纸质记录表上——他正带着团队开展森林督查工作?!凹纫瞬橥及弑浠蚴欠裼惺┕ど枋⒘帜静煞ズ奂?,又要比对林地地类变化。遇上沟壑纵横的地形,一天都走不了3公里?!闭庋某【?,曾是他工作的日常。
面对传统调查效率低、盲区多的痛点,王周敏锐意识到,林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利器”。于是,他一头扎进无人机技术研究,翻遍国内外文献,带着团队在秦岭山区反复试验。从无人机选型调试到航线规划设计,从传感器精度校准到影像数据校正,每架次的飞行时间、参数设置、实时气象条件,乃至遇到的技术难点排查过程,都被分门别类记录在案。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飞行档案”,不仅为无人机在林业资源调查中的常态化应用积累了第一手数据支撑,更成为破解传统调查效率低、盲区多问题的关键突破口。
通过王周等人的持续探索,无人机逐渐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林草督查的“千里眼”,在现地调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过去靠双脚丈量山林、靠肉眼排查问题的传统模式迎来革新——无人机搭载的高清镜头能快速扫描大范围林区,精准捕捉林地变化的蛛丝马迹;多光谱传感器的应用,让违规占林、盗伐林木等行为的痕迹无所遁形。
如今,西北院的无人机机队已在陕甘宁青等省区实现常态化作业,从秦岭山地到黄土高原、从人工踏查难以抵达的偏远林区到生态脆弱区,无人机正以更灵活的方式填补着传统调查的盲区,作业效率较以往实现大幅提升??梢傻牧值乇浠?、违规的占地痕迹,甚至因干旱导致的植被异??菸寄芡ü奕嘶跋癖榷钥焖偎?。这种“天上看、地上查”的联动模式,让林草工作者从过去“翻山越岭找问题”的体力消耗中解脱出来,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数据分析、规律研判等更具技术含量的工作中。
筑基者:锻造智慧林草“最强大脑”
如果说无人机是打开智慧林草的“第一把钥匙”,那么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则是王周为西北院锻造的“核心引擎”。
走进西北院浐灞科研创新基地,1000余平方米的实验室里,元素分析仪、碳通量塔、高精度激光雷达等47类120余台仪器有序运转;桥山子午岭林区的生态观测站内,传感器实时传回土壤湿度、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等数据……这里是西北院重点实验室的“神经中枢”,也是王周牵头打造的“智慧林草大脑”。
王周带领团队聚焦国家林草局“旱区生态?;ば薷础敝卮笮枨螅菇ㄆ稹笆笛槭?观测站+长期基地”的创新模式:实验室里攻克生态水文、灾害防控等技术难关,观测站里积累原始数据,长期基地里验证科研成果。近年来,依托这一平台,王周主持完成国家林草局及省级林草主管部门课题8项,发表论文17篇,出版专著2部,获软件著作权5项,更诞生了两项“含金量”十足的成果。
其一是“宁夏智慧林草云平台”。作为集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生态预警、应急指挥功能的数字化平台,该系统推动宁夏林草资源管理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关键跨越。平台通过多维度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显著提升了森林资源监测的精准性与响应效能,为生态?;ぬ峁┝烁咝У氖只С拧8孟钅炕衿郎挛魇〖恫饣婵萍冀揭坏冉保ㄍ踔芪谝煌瓿扇耍?。
其二是“生态修复驱动下黄土高原生态-经济耦合机制与调控”研究。该成果系统阐释了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理,创新性提出生态-经济耦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为破解“生态优先”与“民生改善”的平衡命题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研究中探索形成的生态林与经济林协同布局模式,在陕北地区形成示范效应,有效促进了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新动能。该研究成果获评2024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王周还主持了“林草资源立体感知与智慧决策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该项目通过热成像、生物防治等技术构建林草火情和病虫害快速监测体系,实现分钟级火灾极速预警与病虫害智能预测,生成灾损评估报告的同时,为林草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项目形成了“防灾-修复-发展”全链条体系,打通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可靠路径。
践行者:让科技温度浸润绿水青山
在王周的办公桌上,一份关于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文件静静铺展,字里行间浸透着王周三年援青时光的思考与实践。挂职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委常委、副县长期间,王周将西北院的科技资源与高原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生态?;び朊裆纳仆倒舱瘛钡脑嗍姑?。
在班玛县工作期间,王周着力构建“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协调引入高校科研团队,针对藏雪茶种植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攻关,优化茶叶加工工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精准分析茶园生态承载力,指导生态化种植管理;牵头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推动特色产品从区域市场走向全国。在他的推动下,藏雪茶产业形成“科研支撑—品质提升—品牌增值”的良性循环,既守护了高原生态,又拓宽了群众增收路径。因在援青期间推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成效显著,果洛州委组织部为其记三等功。
从秦岭深处到三江源畔、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王周始终践行着一个信念:“科技的价值,在于让生态更美丽、让群众更幸福?!比缃?,他带领的西北院科技团队已成为西北林草系统的“智囊团”,不断探索着新的“科技密码”?!跋乱徊?,我们计划深化‘守望林草云平台’的功能迭代,推动物联网监测设备与生态数据的深度融合应用,进一步提升生态?;ぞ霾叩目蒲杂刖夹??!碧讣拔蠢?,王周的眼里依然闪耀着梦想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