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楼免费论坛官网,夜来香论坛官网,凤楼信息同城附近,成都桑拿论坛品茶论坛

新闻资讯
内蒙古刘拐沙头全力构筑沿黄生态安全屏障

发布时间:2025/11/04 来源:国家林草局三北局

内蒙古刘拐沙头位于巴彦淖尔和阿拉善的交界处,紧邻黄河主干道,是“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一号高地”。过去,该区域植被稀少,乌兰布和沙漠每年约有7000万吨泥沙直接由此倾入黄河,造成河床逐年抬高,严重威胁着河套平原的生态安全。近年来,在“三北”工程的持续推动下,当地群众在黄河沿岸营造起长约200公里、平均宽约1.2公里的防风固沙带,在黄河沿岸构筑了一条牢不可破的生态安全屏障,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输沙量减少至150万吨,成为区域生态治理典范。

统筹规划 开展联防联治

当地统筹生态治理与光伏产业、沙草产业、中药产业等融合发展,五域系统施治,构建“一地一网三区”防沙治沙体系,为荒漠化综合防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治理样板。巴彦淖尔市与阿拉善盟深化合作,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探索联防联治新机制,在沿黄岸线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一体化推进该区域阻沙入黄治理。按照联防联治要求,由巴彦淖尔磴口县负责实施生态治理、阿拉善盟提供部分土地,开展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黄河岸线流沙联防联治和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锁边林草带等项目建设,治理后经营权不变,共享治理成效。项目区总治理面积18.45万亩,其中,磴口县境内17.05万亩、阿拉善盟境内1.4万亩。

前挡后拉 构筑三道防线

通过“前挡后拉、由里及外”布局,在乌兰布和沙漠黄河岸线建设“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在沙漠与黄河交汇处,建成了1公里长、20米宽的乔木挡沙林带,因地制宜栽植河柳、沙枣等,有效抵挡乌兰布和黄沙直接进入黄河。第二道防线,在乔木挡沙林带外围,对流动沙丘和半流动沙丘进行工程固沙加灌木造林,采用压草方格、高压水打孔造林的方法,栽植梭梭、四翅滨藜、沙拐枣等耐旱沙生植物,建成了6公里长、11.5公里宽,面积10.35万亩的灌木阻沙林带,有效阻止了沙丘流动。第三道防线,在灌木阻沙林带外围,采取围封、飞播、人工种草等方式,建成了9公里长、6公里宽面积8.1万亩的灌草固沙网,提高林草覆盖度,有效固定了沙丘。通过三道防线,挡沙、阻沙、固沙,乔灌草、高中低相结合,有效阻止了岸线流沙进入黄河。

科学治沙 带动农牧增收

近年来,当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治沙战略,与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等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成功研发应用8种抗旱树种,升级改造新型治沙机械8类,显著提升治沙工作效能。立足本地实际,优选梭梭、四翅滨藜、沙拐枣等耐旱沙生植物作为主栽品种,在持续提升林草覆盖率的基础上,创新实施肉苁蓉接种技术,有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通过以工代赈机制,在压沙、种植及接种肉苁蓉等生产环节组织当地农牧民1200余人次参与,实现人均增收1.35万元。充分发挥本地梭梭、四翅滨藜等灌木育苗优势,实现亩均苗木成本降低16元,采用本土麦草、芦苇等材料开展工程固沙,每亩压沙成本降低100元以上,带动全县农牧民人均增收400余元。曾经肆虐多年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流沙,如今已被成片的酸枣、梭梭、花棒和红柳等植被牢牢锁住。

久久为功 守护黄河安澜

从2008年开始,该区域就先后实施了刘拐沙头综合治理、京津风沙源、山水林田湖草沙等重点项目,完成灌木造林5.35万亩,封沙育草8.1万亩。“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以来,当地持续加大对该区域的投入治理,相继实施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黄河沿线流沙联防联治和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锁边林草带等重点项目,划定乌兰布和沙漠东缘200公里(包括磴口县150公里、杭锦后旗45公里、乌拉特后旗5公里)防风固沙带建设任务,在乌兰布和沙漠完成治理任务和成果巩固20余万亩。目前,乌兰布和沙漠东缘200公里防风固沙带已全线贯通,一道横亘沙海与绿洲之间的“绿色长城”,有效保护了河套商品粮基地,以及京津冀、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根据规划,到2030年,该区域将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任务190.8万亩,全面建成功能完备的沿黄沙漠复层锁边林草带,构筑牢不可破的沿黄生态安全屏障,为打好打赢“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作出更大贡献。(叶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