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树是活着的生态遗产,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价值。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普查范围内现有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包括散生122.13万株和群状386.06万株。
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对古树实施“一树一策”复壮?;ぃ慌攀鞯玫接行П;?,但在部分地区保护仍有盲点,一些古树受到“微破坏”“慢破坏”甚至“?;ば云苹怠薄S氪送?,对古树的生态价值研究和利用仍显不足,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掘和转化也不够到位。
“慢性破坏”时有发生
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古树?;ご嬖诒∪趸方凇N鞑磕诚丶觳煸喊彀钢蟹⑾?,14名不法分子从2017年5月至2022年1月,在秦巴山区盗挖、移栽黄杨树400余棵,其中树龄超百年的古树14棵,最大的树龄超300年。该县检察院工作人员介绍,该起案件中,林场盗伐点位周边没有居民,山路缺少卡口,盗伐较难被及时发现,主管部门?;ぱ沽洗蟆?/p>
古树本体和生境“慢性破坏”“微破坏”多发。近年来,由于政府执法力度加强,一些不法分子将对古树的直接砍伐,转为“蚂蚁搬家”式的慢性破坏,如注射药物致古树死亡后,再将古树分段分次砍伐。去年4月,贵州省雷山县人民法院宣判一起危害国家重点?;ぶ参镩景?,2021年9月至12月,陆某州等人流窜于贵州省剑河县、台江县等地,以切割楠木树块的方式盗取楠木。
处于人口密集区内的古树,也受到人类活动“微破坏”。一些古树名木树根腐朽、树皮被刮、树干中空,病虫害严重;有的古树名木周边堆积生活垃圾,生存环境恶劣;有的树干上缠绕电线、悬挂彩灯;还有的在古树周边挖坑取土、烧香、烧纸、点蜡烛,甚至倾倒有害废渣废液,影响古树健康。
部分地方对古树实施粗放式修复,或围绕古树过度开发旅游业,造成“保护性破坏”。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杨永川介绍,近几年,一些农村地区依托古树名木搞旅游开发,在古树名木周围铺装水泥砖等,导致地表封实,古树名木根系难以获得充足养分,影响其生长;还有一些地方?;す攀髅敬胧┎豢蒲В缧薏固畛涫鞫词?,选用材料不当,造成树干芯材严重腐烂。
工作人员在野外巡护时查看古树生长情况 姜克红 摄
系统性、专业性?;ご娑贪?/strong>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古树保护系统性、专业性较强,这恰恰是当前的短板。
部分地区的古树?;ご嬖诿で?,主要依托林业等主管部门力量。西部某市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大量古树分布于交通不便的山区、林场,林业巡护人员相对偏少,巡护力量和覆盖面有限,难以及时掌握古树?;で榭?。一些古树虽然生长在民居附近,但群众主动?;さ幕圆桓撸糠秩褐诙缘练?、破坏古树的行为不予制止,甚至协助不法分子盗挖、运输古树牟利。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刘晶岚说,缺乏对古树长期?;さ募だ频?,是导致一些古树名木被盗伐、破坏的主要原因。
有的地方对古树?;さ淖ㄒ敌圆蛔?,一些古树长期处于低端养护、亚健康状态。杨永川说,当前古树保护过程中“就树护树”的多,对古树生境系统?;げ蛔?。地方上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也较少,还缺乏专业设备、药物。有的古树迫切需要修复,开展修剪及伤口处理、树体加固、防治白蚁啃食等?;すぷ?,但管护单位由于资金缺口,心有余而力不足。
相关法规建设滞后,对古树的权属认定不明确,也影响到可持续?;ぁJ芊米冶硎?,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全国性法规尚未出台,林业部门在监督执法时缺少依据。比如,我国森林法规定,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不需要申请采伐许可证,但如果“零星林木”是古树,该如何认定和处理,法律并未明确?;褂幸恍┚用裢ピ耗?、耕地内或房前屋后的古树,产权归属是国家还是私人也不明确。由于权属认定不明,当前有些古树?;せ雇A粼诠遗撇忝?,?;ぴ鹑谓夏崖涫?。
此外,据杨永川研究团队分析,我国第一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于2005年公布后,2010年开始有较多学术论文发表,主题主要围绕资源数量、空间分布和?;す婊?,而对其生态特性、文化价值和存留机制少有涉及。我国是全球少数在国家层面完成古树普查的国家,但目前出现“两不靠”现象:一方面对人树关系解析不够;另一方面,古树遗传信息、生长模式以及与生物类群的关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作为古树定级基础的树龄研究都存在大量空白,深层次机理研究还很不够。
古树?;と绾卧偕咸ń??
针对当前古树?;ぶ写嬖诘谋∪趸方?,受访基层干部和专家建议加快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古树?;さ淖ㄒ敌?、系统性。
首先,细化古树名木?;す芾淼姆稍鹑?,形成依法?;さ某ばЩ啤?纱尤忝嫱贫攀鞅;つ扇敫骷读殖ぶ贫讲榭己撕土殖ぶ仆窕芾矸冻?,完善“全国古树智慧管理系统”,确?!奥涞酵忌稀薄霸鹑蔚饺恕?。同时,强化部门协同执法机制,持之以恒整治打击盗伐、毁坏古树违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公益诉讼的有效衔接,形成监管执法合力。
与此同时,提升古树研究深度和广度,为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科学资源。加强对古树生态功能和种群动态的关注,在助力科学?;さ耐?,释放古树的生态价值。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古树基因资源库,采取技术手段及时留存优质种质资源,为持续挖掘古树生态价值提供基础性支撑。
此外,将古树的历史人文价值发掘纳入文化?;ご小⒂绕涫窍绱逦幕ㄉ璧氖右?,建立保障机制,组织专业力量挖掘古树背后的故事,传承好以古树为载体的历史文化与生态智慧。
原标题《微破坏、慢破坏、?;ば云苹?古树?;と杂忻で?/p>
半月谈记者:张桂林 周文冲 周思宇